顧宏義:黎靖德事蹟考略 | 201902-51(总第867期)
本文原刊于龚延明主编《宋学研究》第一辑,浙江大学出版社,2017年4月。感谢顾宏义老师赐稿!引用时请注明出处。
一、緣起
《朱子語類》一書,由宋末黎靖德所編纂。但黎氏之生平事蹟,有關《朱子語類》的論著中甚少述及,偶有論及者,也頗多舛誤。《朱子語類》黎靖德有《識語》兩篇,一云其彙集李道傳、李性傳、蔡抗、黃士毅、王佖諸人所輯之《朱子語錄》而成一編,署云“景定癸亥秋八月戊申朔,後學導江黎靖德書”;一云其又在景定本基礎上補充以吳堅編纂之《朱子語別錄》,而成今日所傳之《朱子語類》一百四十卷:“靖德來盱江,樞密(指包恢)甫下世,恨不及質之也。近歲吳公堅在建安,又刊《別錄》二冊,……靖德適行郡事,因輒刻之郡齋,與學者共之。咸淳庚午正月辛亥,靖德再書。”[1]對自己生平未有更多述及,故清《欽定續文獻通考》卷一七三、《四庫全書總目》卷九二也僅稱編纂《朱子語類》之黎靖德為“導江人”,其書“成於度宗咸淳庚午”而已,[2]未及其他。又《天祿琳琅書目》乃引明人凌迪知《萬姓統譜》云“靖德,永嘉人。為沙縣主簿,攝縣事。清謹,善理繁劇,博學能文,嘗修《沙陽志》”。[3]然檢之《萬姓統譜》卷一四“黎靖德”條,於“為沙縣主簿”上尚有“嘉祐間”三字。[4]案:嘉祐,乃北宋仁宗時年號,顯然與編纂《朱子語類》者不相干,故《天祿琳琅書目》遂取《萬姓統譜》記文而特删去“嘉祐間”三字,以免相戾。《乾隆福建通志》卷二四於沙縣主簿下有黎靖德之名,而卷三一所載同於《萬姓統譜》。[5]然也未嘗云此黎氏與《朱子語類》之關係,且云此黎靖德為永嘉人,與編纂《朱子語類》之黎靖德自稱導江人不同。可能因此緣故,由王星賢點校、中華書局出版的《朱子語類》卷首《朱熹與朱子語類》中對黎靖德生平即未作介紹;而由鄭明等點校的《朱子全書》本《朱子語類》之《點校說明》中,述及黎靖德為永嘉人,嘗官沙縣主簿、邵武郡守、知建昌軍,然云其永嘉人,嘗官沙縣主簿,即因《萬姓統譜》所言,但也略去“嘉祐間”三字,並云其序自署“導江黎靖德”,“疑為其郡望”。[6]因《萬姓統譜》所云黎靖德之籍貫、任沙縣主簿之年代與編《朱子語類》者大不相同,且《萬姓統譜》未言黎氏曾編集《朱子語類》,故筆者此前曾撰一小文,以為於北宋嘉祐年間任沙縣主簿的永嘉人黎靖德,與南宋末年編纂《朱子語類》的導江人黎靖德實非一人。[7]近閱元人劉壎文集,得其所撰黎靖德墓誌銘一篇,云黎氏嘗“纂次《晦菴語錄》,分類成編”,而頗可考見黎靖德之生平履歷,並可證《萬姓統譜》中之“永嘉人”、“嘉祐間”諸字實誤。為此,筆者再作本文以辨證之。
二、劉壎《前朝請大夫邵武郡侯黎公墓誌銘》
元人劉壎之文集名曰《水雲村稿》,其卷八所載《前朝請大夫邵武郡侯黎公墓誌銘》,即為黎靖德之墓誌銘(以下簡稱《黎誌》),[8]全文如下:
公諱靖德,字共父,永康軍導江縣人。初仕閩,壻于南劍將樂之黃,因家焉,遂為閩人。曾祖棻,登紹興進士科,知成都府新都縣,累贈少師。祖伯巽,登淳熙進士科,夔州路提刑,贈正奉大夫。父自昭,知惠州,贈中散大夫。叔祖伯登,直顯謨閣、知瀘州兼潼川路安撫使,愛公醇謹務學,奏補將仕郎。淳祐丙午,試吏部中選,調南劍州沙縣主簿。滿,授常州錄事。未赴,服中散喪。既祥,監行在端平倉,又監交引庫。幹辦江西運司公事,侍郎魯公穎茂、尚書洪公燾踵為部使者,二公俱當世吏師,於屬僚無所假借,獨奇公,連剡推舉。由是赴景定甲子春班,遷京秩,知撫州宜黃縣,避親,改邵武軍邵武縣。用年勞,賜服緋魚。公邑政清慎,四封安和。既授代,通判建昌軍。時郡守多急政,公佐以寬簡,民便之。公餘杜門勤書,纂次《晦菴語錄》,分類成編,刻諸江西書院,士便之。移通判邵武軍,授代趨京。會賈似道出督潰遁,王、陳二丞相更化,公封事極陳缺政,切直無避,且獻救急策。王相閱視大喜,署其後謂:“鑿鑿皆精實語。”擬擢丞相掾。適邵武寇張民呶,郡守遁,廟論謂公兩仕邵,習知情偽,除監登聞檢院,出守邵武軍,免陛辭。兼程至郡,綏靖整飭,帖妥。德祐乙亥八月也。是冬,江西制帥黄萬石遁入閩,陰懷異志,兵民洶洶。公慮汙玷,解印綬去,隱將樂縣之珠嶺,葺斗室,將老焉。明年冬十月,三山行朝除公軍器監丞、都督府參議官,不赴。俄剽寇蠭起,有魁渠伍姓者,衆掩至公寓所,空其貲而火之,公遂不免,十二月三日也。年止五十有一,官至朝請大夫。子男二:逢原,將仕郎;奕原,繼婣家鄒浚。孫男一:仲仁。
公遇害之明年,逢原哀訴憲府。部使者陳公元英捕伍寇,梟首刳心,為位以祭公。其文有曰:“世之治也,君子在位,為守為牧。世之亂也,君子在野,為魚為肉。侯死賊手,何祸斯酷!”又曰:“我興弔伐,取賊刲腹,剖心以祭,侯其瞑目。”逢原既復父讎,奉其柩殯僧地。未襄事,逢原亦歿。惟仲仁存,流寓光澤矣。嗚呼,悲夫!昔公之佐盱也,廉静簡儉,自處如寒士,揮屏塵俗,不苟交接。予特以斯文相契,辱愛等骨肉焉。其守邵也,禮聘荐至,予以親老辭,弗克赴。及其隱處也,猶間道馳書相勞苦,且曰:“暫寓劍、邵之間。”若欲使予知而嘗相聞者。噫,孰知一旦顛隕至斯極乎!公歿且四十載,予忝仕閩,嘗沿憲檄行縣,至將樂,首訪公遺蹤,無存焉。既代還,經光澤,物色仲仁,幸見焉,而亦中年矣。仲仁曰:“吾父葬光澤,吾將迎吾祖而就葬,便時省也。”出《行實》請曰:“葬必有銘,非先生,其誰銘?”予于是愴然緹襲以歸,歸而孰復,則公之平生歷歷在眼,忍不銘乎!自古海播塵揚時,薦紳大夫士不幸羅墮凶逆者何限,而公尤可哀者。清規奥學,廉聲惠政,宜有載雲旗、射天狼以相翼佑者,顧亦若是慘,則理之所不可推也。理不可推,亡所歸咎則奈何,諉曰數爾。嗚呼,悲夫!銘曰:
蜀文獻家,珪組滿門。奕世生賢,清修而文。時危抗章,朝野傾聽。專城幾何,朱光西冥。遼東避世,吾慕幼安。狼虎血牙,聞者辛酸。踰四十秋,魄始復土。生死交情,為公銘墓。
《黎誌》所述黎靖德通判建昌軍時,“纂次《晦菴語錄》,分類成編,刻諸江西書院”。其《晦菴語錄》是否即《朱子語類》一書?《朱子語類》卷首所載黎靖德景定癸亥(四年,1263)《識語》有云:“朱子遺語之行於世也,盛矣。蓋本其舊者有三,而從以類者二”。而“語之從類,黃子洪士毅始為之”,“子洪所定門目頗精詳”,故“靖德忘其晚陋,輒合五書而參校之,因子洪門目以《續類》附焉,饒《後録》入焉,遺者收之,誤者正之,考其同異,而削其複者一千一百五十餘條,越數歲編成,可繕寫”。其咸淳庚午(六年,1270)《識語》又云:“靖德來盱江,……近歲吳公堅在建安又刊《別録》二冊,蓋收池、饒三録所遺,而亦多已見他錄者,併參校而附益之,粗為定編。靖德適行郡事,因輒刻之郡齋,與學者共之。”可證此《晦菴語錄》即《朱子語類》之別稱,黎靖德景定年間類輯諸本《朱子語録》成一編,至咸淳六年又補入吳堅所刊《別錄》內容,而刊印於盱江(建昌軍別稱)軍學,即所謂“郡齋”,也即《黎誌》中所言之“江西書院”。也就是說,《黎誌》所記之黎靖德,即是編集《朱子語類》之黎靖德。
三、黎靖德生平履歷及其家族
據《黎誌》,知黎靖德字共父,永康軍導江縣人。永康軍治即今四川都江堰市,而導江縣位於永康軍治之東。其生於寶慶二年(1226)。因“初仕閩,壻于南劍將樂之黃,因家焉,遂為閩人”。所謂“初仕閩”,當指黎靖德“淳祐丙午,試吏部中選,調南劍州沙縣主簿”。《萬姓統譜》云黎靖德“永嘉人”,“嘉祐間為沙縣主簿”,因永嘉乃浙江溫州屬縣,由此可證此“永嘉”當為“永康”之誤,而“嘉祐”當為“淳祐”之誤。
黎靖德曾祖黎棻,登紹興進士科,知成都府新都縣,累贈少師。案:未見其他記載。
其祖黎伯巽,登淳熙進士科,官夔州路提刑,贈正奉大夫。案:據魏了翁《宣教郎致仕史君堯輔墓誌銘》,黎伯巽字德立,約寧宗嘉定初守昌元(此指昌州,今重慶榮昌),理宗初為吏部郎。[9]黄榦《與李敬子司直書》中也有“黎郎中名伯巽”之語。[10]黎伯巽知昌州時,嘗編纂《靖南志》,[11]即昌州州志。《宋史·藝文志》作黎伯巽《靜南志》十二卷。[12]又據劉克莊《玉牒初草》記,嘉定十二年六月“壬午,臣僚奏軍器監黎伯巽傾詐,……乞並與郡,……並從之”。[13]其他不詳。
其叔祖黎伯登,直顯謨閣、知瀘州兼潼川路安撫使,愛公醇謹務學,奏補將仕郎。案:洪咨夔嘗撰《崔文昌書翰跋》,注云“為黎監丞伯登作”。[14]李劉有《代回崇慶黎知府伯登袖啓》。[15]崇慶府治今四川崇州。又許應龍嘗撰《黎伯登除直煥章閣主管潼州路安撫制》,云:“蜀道去天遼邈,帥垣之寄,責任匪輕,非踐敭滋久,望實素孚者,曷稱其職。以爾安恬不競,詳練有謀。入造班行,咸推賢德。出更麾節,荐著休聲。載惟瀘南,素號重鎮,矧值繹騷之警,正資牧御之才。采之僉言,無以易汝。肆遷邃閣,俾任藩宣,勉圖爾庸,以寬憂顧。”[16]南宋末潼川府路治瀘州,故黎伯登以知瀘州兼潼川路安撫使。
其父黎自昭,知惠州,贈中散大夫。案:未見其他記載。
黎靖德因其叔祖黎伯登奏請而補將仕郎,至淳祐丙午(1246)二十一歲,“試吏部中選,調南劍州沙縣主簿”。據《萬姓統譜》,其在沙縣期間,曾“攝縣事。清謹善理繁劇,博學能文詞,嘗修《沙陽志》”。宋沙縣隸南劍州,治今福建沙縣,因縣城南有河曰沙溪,故別稱沙陽。黎靖德在沙縣三年任滿,授常州録事,因父卒,未赴任。由此推知黎自昭當卒於淳祐十年前後。黎靖德仕閩期間,因娶南劍州將樂縣黃氏女,遂安家於閩。
守喪期滿,黎靖德被授任監行在端平倉,又任監交引庫,轉任幹辦江西運司公事。因得到先後两任轉運使魯穎茂、洪燾之賞識,而獲舉薦。由此於景定甲子(1264)春“遷京秩”,授知撫州宜黃縣,因“避親”而改知邵武軍邵武縣(治今福建邵武)。據《朱子語類》卷首黎靖德《識語》一末署“景定癸亥秋八月”,在甲子年之上一年,故推知黎靖德編集《朱子語類》乃在其幹辦江西運司公事任上。咸淳乙丑(1265),王柏專為《朱子語類》撰序,稱“靖德編校成書,文公之遺語大備”。[17]黎靖德在縣“用年勞,賜服緋魚”,而行政“清慎,四封安和”。任滿“授代”,遷建昌軍通判。
宋建昌軍治今江西南城。黎靖德《朱子語類·識語》二有“因讀蔡公所刻包公錄已四卷”,“其子樞密”云云,並稱“靖德來盱江,樞密甫下世”。案:上所稱“包公”乃指朱子學生包揚,“字顯道,建昌人”。《朱子語類》卷首《姓氏》有其人,云:“癸卯、甲辰、乙巳所聞。”[18]而“樞密”即包揚之子包恢,字宏父,咸淳二年五月拜簽書樞密院事,四年十二月以資政殿學士致仕。[19]包恢卒於咸淳四年(1268),[20]則黎靖德通判建昌軍當在此稍後。
《黎誌》言黎靖德在建昌軍,“時郡守多急政,公佐以寬簡,民便之。公餘杜門勤書,纂次《晦菴語錄》,分類成編,刻諸江西書院,士便之”。刻印《朱子語類》當在咸淳庚辰歲。又元劉壎《隱居通議》曾記一事,與黎靖德相關:南宋末,陳宗禮“魁望立朝,平生以名節自任,縉紳高之”,但為賈似道所籠絡,拜端明殿學士、簽書樞密院事,“由是中外失望。是年適科舉,有清江胡尉以遜來旴江貢闈校文,當作次篇策題,胡因以大臣出處大節為問。既成章,以呈監試黎通守靖德及同院考試官,咸謂胡君文筆甚奇,而指摘太切,懼陳公借此以為辭召之柄,則朝廷推求,罪必相及,遂命他考官改為,而胡之策題竟置不用”。[21]
黎靖德又改任邵武軍通判,“授代趨京”,正逢賈似道“出督潰遁”,而“王、陳二丞相更化”,故黎靖德“封事極陳缺政,切直無避,且獻救急策”。據史載,賈似道丁家洲兵敗在德祐元年(1275)二月,王爚拜左相、陳宜中拜右相在三月。[22]是知黎靖德當於是年初至京師臨安,而推知其約於咸淳七年或八年移任邵武軍通判。王爚初欲任黎靖德為“丞相掾”,恰逢邵武民變,郡守棄官而遁,朝廷認為黎靖德兩度任職邵武,“習知情偽”,故除黎靖德監登聞檢院,隨即出守邵武軍。黎靖德兼程至郡“綏靖整飭”,時在是年八月。是年冬,江西制置使黄萬石為避元軍鋒芒,自贛遁逃入閩,“陰懷異志,兵民洶洶”。而黎靖德“慮汙玷,解印綬去”。據佚名撰《昭忠錄》載:德祐元年冬十二月,建昌軍降元。次年(1276)正月,建昌南城人吳楚才“於其鄉嶺村鳩聚丁壮,稱義兵,張榜聲罪。是時,黄萬石猶以江西制置使走邵武,楚才遂繇邵武太守黎靖德請於萬石,乞濟師。萬石不許,而授楚才迪功郎、權制置司計議官以安之,且戒勿興兵,楚才不聽,二月三日,自嶺村率衆晨炊蓐食,將攻城”,甫接戰便敗。[23]據《元史·世祖本紀》,黄萬石於次年五月乙卯降元。[24]《宋季三朝政要》又云五月間,“黄萬石以北命諭福建歸附,卲武降,建、劍守臣拒之,督府遣兵復卲武,萬石遁”。[25]可知黎靖德當是在五月間離邵武遁還,隱居將樂縣珠嶺。
是年十月,“三山行朝”即在福州重建的殘宋小朝廷任命黎靖德為軍器監丞、都督府參議官,黎靖德“不赴”。不久,有“剽寇”至山中黎靖德隱居處劫掠放火,黎靖德遇害,時十二月三日(公元1277年1月8日),終年五十一歲,官至朝請大夫。
黎靖德有兩子:長子逢原,官將仕郎,於黎靖德遇害之次年卒,葬光澤;次子奕原,“繼婣家鄒浚”。有孫一人,名仲仁,“流寓光澤”。
四、劉壎與黎靖德之關係
劉壎《黎誌》述其與黎靖德交遊經過:“昔公之佐盱也,廉静簡儉,自處如寒士,揮屏塵俗,不苟交接。予特以斯文相契,辱愛等骨肉焉。其守邵也,禮聘荐至,予以親老辭,弗克赴。及其隱處也,猶間道馳書相勞苦,且曰:‘暫寓劍、邵之間。’若欲使予知而嘗相聞者。”劉壎,元人吳澄曾為撰墓表,云字起潛,南豐(治今江西南豐)人。“在宋已卓犖不羣,邑正長、郡守倅及鄉先達莫不期以遠大”。宋亡時,年三十七。元初“郡庠缺官,當路交薦,年五十五始署旴郡學正,年七十受朝命為延平郡教授”。官滿,復留任三年乃歸,卒於延祐己未(1319)八月七日,年八十。所著有《經説講義》、《水雲村稿》、《隱居通義》等。[26]即劉壎少於黎靖德十四歲;黎靖德通判建昌軍時,劉壎約三十歲。劉壎年五十五“署旴郡學正”(旴郡即元建昌路),當在元至元三十一年(1294);七十歲任延平郡教授(延平郡即元延平路),當在元至大二年(1309)。
劉壎於仕閩時,“嘗沿憲檄行縣,至將樂,首訪公遺蹤”,因黎靖德“歿且四十載”,故遺跡“無存焉”。至延祐二年(1315)“既代還,經光澤,物色仲仁,幸見焉”。此時黎仲仁欲將其祖歸葬光澤,遂出《(黎靖德)行實》而請劉壎纂墓銘。故劉壎歸而為撰《墓誌銘》如上。四年後,劉壎亦卒。
注释
[1] (宋)黎靖德編:《朱子語類》卷首,中華書局1986年版,第26頁。
[2] (清)乾隆十二年奉勅撰:《欽定續文獻通考》卷一七三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《四庫全書》本;(清)永瑢等:《四庫全書總目》卷九二《朱子語類提要》,中華書局1965年版,第782頁。
[3] (清)于敏中等:《天祿琳琅書目》卷六《朱子語類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,第170頁。
[4] (明)凌迪知:《萬姓統譜》卷十四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[5] (清)郝玉麟等:《乾隆福建通志》卷二四、卷三一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[6] 朱杰人等:《朱子全書·朱子語類》卷首《點校說明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,第1頁。
[7] 參見顧宏義:《<天祿琳琅書目>訂正一則》,載《中華文史論叢》2009年第1期,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。
[8] (元)劉壎:《水雲村稿》卷八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[9] (宋)魏了翁:《鶴山集》卷七一《宣教郎致仕史君堯輔墓誌銘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[10] (宋)黄榦:《勉齋集》卷五《與李敬子司直書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[11] (宋)王象之:《輿地碑記目》卷四《昌州碑記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[12] (元)脫脫等:《宋史》卷二○四《藝文志三》,中華書局1985年版,第5165頁。
[13] (宋)劉克莊:《後村集》卷四四《玉牒初草·皇宋寧宗皇帝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[14] (宋)洪咨夔:《平齋集》卷三○《崔文昌書翰跋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[15] (宋)李劉:《四六標準》卷二八《代回崇慶黎知府伯登袖啓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[16] (宋)許應龍:《東澗集》卷五《黎伯登除直煥章閣主管潼州路安撫制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[17] 《天祿琳琅書目》卷六《朱子語類》,第171頁。
[18] 《朱子語類》卷首《姓氏》,第18頁。
[19] 《宋史》卷二一四《宰輔表五》,第5647、5650頁。
[20] 據昌彼得等:《宋人傳記資料索引》,中華書局1988年版,第503頁。
[21] (元)劉壎:《隱居通議》卷二○《咸淳庚午科旴江擬策問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[22] 《宋史》卷四七《瀛國公本紀》,第925、927頁。
[23] (元)佚名:《昭忠錄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[24] (明)宋濓等:《元史》卷九《世祖本紀六》,中華書局1976年版,第182頁。
[25] (元)佚名:《宋季三朝政要》卷六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[26] (元)吳澄:《吳文正集》卷七一《故延平路儒學教授南豐劉君墓表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《四庫全書》本。
【编辑】鲁畅